福建可降解泡棉廠家
發布時間:2024-09-28 01:00:32
福建可降解泡棉廠家
摘要:長玻纖增強聚丙烯材料(PP-LGF)作為一種輕質高強的復合材料,在滿足汽車零部件性能的同時,對零部件減重具有明顯貢獻,目前在汽車零部件應用上備受青睞。文章主要介紹了PP-LGF在汽車儀表板輕量化方面的應用和發展現狀,詳細介紹了薄壁注塑、物理發泡、化學發泡三種成型工藝實現儀表板輕量化的技術概況,并展望了PP-LGF在儀表板上的應用前景。聚丙烯微孔發泡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汽車工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通過汽車輕量化來降低油耗從而降低環境污染,已經成為汽車行業的研究熱點,其中,使用質量更輕的非金屬材料替代傳統金屬材料的研究在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大進展。運用復合材料來部分取代車身結構件及內、外飾裝飾件是汽車輕量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眾多的復合材料中,長玻纖增強聚丙烯材料(PP-LGF)以其低廉的價格、優良的力學性能和環境友好性而獲得更多的青睞。與短玻纖增強聚丙烯材料(PP-SGF)相比,PPLGF在強度、剛度、翹曲度、耐疲勞、缺口沖擊強度和尺寸穩定性等方面更具優勢,因此,使用PP-LGF生產的汽車零部件可進一步實現重量及成本的降低。1 長玻纖增強聚丙烯材料性能特點長玻纖增強聚丙烯材料的制備工藝主要分為5種,即熔融浸漬、溶液浸漬、粉末浸漬、纖維混編工藝以及薄膜疊層工藝,而在汽車零部件領域主要應用的為熔融浸漬法。熔融浸漬法生產的PP-LGF粒子的長度一般為8mm~15mm,其中玻纖的含量可達20%~60%,粒子中玻纖的保留長度可達1mm~3mm,如圖1所示,相較于玻纖保留長度僅為0.2mm~0.4mm的PP-SGF材料,PPLGF因其內部纖維構成的三維網絡結構,可保證產品具有更優的力學性能、抗沖擊性能、耐蠕變性能等特點,更加適合應用于汽車領域對結構性能要求較高的零部件。此外,隨著纖維含量的增加,PP-LGF的性能也隨之提高。長玻纖增強聚丙烯材料在儀表板上的應用儀表板是汽車內飾中的重要部件,為提升汽車內飾的感知質量,中、高檔車型普遍會采用軟質儀表板,即在儀表板骨架表面增加軟質表皮層。儀表板骨架作為儀表板系統的主體部件,同時也是電器件和其他功能件的承載結構,因此要求其具有高強度及高剛性,目前在儀表板骨架上使用為廣泛的為PP材料,采用相同密度的PP-LGF材料替代傳統PP材料,在滿足相關性能的同時,可提升儀表板吸能性能,同時可將現有儀表板骨架的設計厚度由3mm~3.5mm降低到1.8mm~2.5mm,從而降低儀表板骨架重量,推動汽車內飾輕量化。以下將從PP-LGF應用于儀表板上的薄壁注塑、物理發泡、化學發泡三種成型工藝方面,介紹PP-LGF在儀表板輕量化方面的應用。 2.1 薄壁注塑薄壁注塑工藝是直接將產品壁厚減薄,在模具中進行加工的一種成型方法,與傳統PP材料注塑的3mm~3.5mm壁厚的儀表板骨架相比,PP-LGF材料運用薄壁注塑工藝制造的儀表板骨架產品壁厚一般為2.5mm左右,整體減重可達約25%。該工藝的投入成本較低,重量優勢明顯。目前,該工藝在國內和國外合資品牌中,如吉利、大眾、上汽、福特等均有應用,一般選擇PPLGF20材料,設計的產品壁厚一般為2.2mm~2.5mm。然而,薄壁注塑工藝也存在兩點問題,首先是該工藝的模具成本較高,使用薄壁注塑,成型模具需要采用熱流道設計,熱流道模具的成本要比普通注塑工藝的模具成本高。其次,注塑工藝管控和注塑精度要求高,因為PP-LGF中長玻纖分布的各向異性,采用PP-LGF材料的薄壁注塑產品翹曲變形較為嚴重,尺寸穩定性較差。2.2 物理發泡物理發泡工藝又稱為MuCell 工藝,它是以熱塑性材料為基體,通過將超臨界流體(二氧化碳或氮氣) 溶解到熱熔膠中形成單相溶體,并保持在高壓力下,然后,通過開關式射嘴射進溫度和壓力較低的模具型腔,由于溫度和壓力降低引發分子的不穩定性從而在產品內部形成從十到幾十微米不等的封閉氣泡微孔[4-5],該項技術早期由麻省理工學院發明,1995年由美國Trexel公司將技術實現全球商品化。MuCell 工藝優勢為成型周期短、產品尺寸穩定性好、翹曲低、產品輕量化和工藝適用性廣。MuCell工藝使用超臨界流體,可有效降低PP-LGF材料黏度, 提高熔體流動性。泡孔成長壓力代替傳統注塑中的保壓階段,縮短成型周期,同時,可使壓力分布均勻,有效降低PPLGF產品內應力,降低因長玻纖各項異性導致的產品翹曲,增加產品的尺寸穩定性。另外,泡孔填充可有效避免產品表面縮痕,微孔結構擴充,降低材料密度,產品重量減輕,較同材質實體,重量可降低5%~10%。目前,福特新蒙迪歐在儀表板骨架上應用了該工藝,骨架產品設計壁厚2.4mm,相較于實心材料重量降低了10%,此外,長城和大眾也有應用于此項技術。MuCell 工藝的缺點是一次性投入高,工藝難度大,同時相關研究表明,使用該工藝對儀表板減重比控制在3%~8%時,產品性能會下降10%左右,基本滿足性能要求,減重超過8%,機械性能和耐熱老化性能急劇下降,不能滿足要求。若使用MuCell 工藝推薦減重比為3%~5%。2.3 化學發泡化學發泡工藝包括模內發泡工藝和二次開模發泡工藝(core-back),二者均是在注塑過程中,利用塑料粒子中加入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銨類的無機發泡劑,受熱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使產品形成微孔發泡結構,以降低材料密度,減輕產品重量。其中,core-back工藝因使用了二次開模,相較于模內化學發泡,發泡的倍率更高,產品中形成的泡孔數量更多,產品的減重比更大。一般來說,模內化學發泡的減重比相比于實心材料在5%~8%左右,而core-back工藝可高達30%~50%,具體根據退模行程決定。同物理發泡工藝一樣,化學發泡工藝可在PP-LGF材料應用減重的同時,減少產品翹曲變形,提升產品穩定性,而且二次開模發泡工藝能夠適用于做外觀件。目前,寶馬5系已在儀表板骨架上應用了PP-LGF的core-back工藝,產品壁厚由初始1.8mm左右發泡到3.8mm,重量降低了約40%,此外大眾的部分車型也已使用模內化學發泡工藝。core-back工藝的缺點是發泡劑較貴,開模的周期較長,模具成本也比模內發泡模具高,而且該工藝的技術難度較高,后期調試周期較長,產品的綜合成本較高。模內發泡工藝的缺點是發泡劑較貴,產品的減重效果不是特別明顯,減重效果低于薄壁注塑工藝,物理發泡工藝和core-back工藝。

福建可降解泡棉廠家
POE是乙烯和辛烯的共聚物,其中共聚單體辛烯(C8H16)的含量為20%-30%。分子結構中辛烯的存在破壞了乙烯的結晶,但是同時也賦予共聚物優良的透明性和良好的彈性。在常溫下乙烯的結晶作為物理交聯點,在高溫下乙烯解結晶使共聚物具有塑性。窄的分子量分布使POE具有較高的拉伸強度和抗沖擊性等。由于辛烯的支化作用,使得共聚物的熱敏性大大提高,大大增強了聚合物的可加工性。與EPDM和EPR相比,α-烯烴在共聚單體中的比重較小,大大減少了分子骨架上的叔氫原子,這使得POE的耐熱氧老化性能大大提高。POE具有優異的性能 (特別是高耐熱氧老化性),價格相對便宜,因此是一種應用前景廣闊的新型彈性體材料。但是POE熱塑性彈性體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熱變形溫度較低(熱變形溫度<80℃),這大大限制了該材料的應用領域。熱塑性彈性體POE在高溫下,乙烯結晶相的消失,可能會導致某些性能(模量、耐溶劑性)等發生突變。使用交聯、填充增強等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該材料的使用溫度并改善其它性能。適當的硫化體系和補強體系能有效的提高POE硫化膠的性能,而且通過橡塑共混改性的方法,也可以獲得一種新型POE復合材料,可期望用其代替某些如EPDM等橡膠改性PP,應用于長期處在高負荷、高應變、高溫等苛刻工作環境的橡膠制品中。茂金屬聚烯烴彈性體(Metallocene catalyzed polyolefin elastomer)是杜邦-陶氏(DuPont Dow)彈性體公司采用限定幾何構型催化技術(CGCT) 和INSITE 工藝制成的新型聚烯烴彈性體材料。限定幾何構型催化技術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茂金屬技術之一,它能極其嚴格的控制材料的分子結構,制得加工性能和使用性能優良的所需材料。茂金屬催化劑催化效率高、工藝適應性強和制得產品性能優異,因此很快進入了工業化階段。Engage POE具有相對分子量分布窄、聚合物結構可控、聚合物分子可剪裁等一系列特點,其產品具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具有其它高聚物無法比擬的優點。近來,新型聚烯烴彈性體Engage POE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生產企業的廣泛關注。采用溶液法聚合工藝生產的茂金屬聚乙烯彈性體是在茂金屬催化體系作用下由乙烯和α-烯烴的共聚物,α-烯烴一般為1-己烯和1-辛烯。DOW Chemical公司按照共聚單體含量將POE進行分類,辛烯在共聚單體中含量<20%,密度為0.895g/cm3~0.915g/cm3的彈性體稱為聚烯烴塑性體(POP);辛烯在共聚單體中含量>20%,在20%-30%之間,密度為0.865~0.895g/cm3,稱為聚烯烴彈性體(POE)商品名為Engage。Exxon化學公司的彈性體一般特指乙丙橡膠。在聚合過程POE分子鏈中的樹脂相(聚乙烯鏈)結晶區起到了物理交聯點的作用,一定量辛烯的引入削弱了聚乙烯鏈結晶區,形成了橡膠相從而成為具有橡膠彈性的無定型區,使得POE成為一種性能優異的熱塑性彈性體[9]。微觀結構決定聚合物的宏觀性能,與傳統聚合方法制備的聚合物相比,聚烯烴彈性體POE具有很窄的分子量分布和短支鏈結構,因而具有高彈性、高強度、高伸長率等優異的物理機械性能和的優異的耐低溫性能。窄的分子量分布使材料在注射和擠出加工過程中不宜產生撓曲,因而POE材料的加工性能優異。又由于POE大分子鏈的飽和結構,分子結構中所含叔碳原子相對較少,因而具有優異的耐熱老化和抗紫外線性能。另外,CGCT技術的應用還能夠有效控制在聚合物線形短支鏈支化結構中引入長支鏈,使材料的透明度提高,同時有效的改善了聚合物的加工流變性能。

福建可降解泡棉廠家
近日,有網友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留言詢問“’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否包括‘可生物降解發泡塑料餐具’?比如用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LA發泡塑料材料制成的餐具,是否也在禁止之列?”發改委回答:“凡發泡塑料餐具均在禁止生產和銷售之列。”這份答復看似簡單,卻隱藏著數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深挖之下,細思極恐!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 ≠ 一次性塑料餐具,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是否允許使用?國家發展委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中,關于一次性塑料餐具和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有不同的規定:關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關于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縣城建成區、景區景點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一次性發泡餐具:聚丙烯微孔發泡在飲食業和食品包裝業中,一次性發泡餐具使用為廣泛的材料是聚苯乙烯,通常采用含氯氟烴(CFC)或烴類(HC)發泡劑發泡,制成各種餐飲具如快餐盒、湯碗、方便面碗、生鮮托盤等。這些材料構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曾于1999年、2005年以及2011年三次將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列入工藝落后或產品落后目錄而遭淘汰。原因是:一些發泡餐具廠使用工業塑膠廢棄物作為原材料,摻雜少量的新料,再配一定量的滑石粉,生產出一次性發泡餐盒。盡管使用再生料生產發泡餐具有節約資源等優勢,但是來源不明的工業塑膠廢棄物存在眾多安全隱患和風險;發泡塑料餐具用完廢棄后難于回收利用;一次性發泡餐具對是否有雙酚A、苯乙烯單體、二聚體、三聚體、二噁英等毒性單體析出存在爭議;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發泡劑,有的會破壞大氣臭氧層,有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2013年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簡稱發泡餐具)。終,2020年1月16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明確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餐具按原材料來源、生產工藝、降解方式、回收水平分為以下三大類:1、生物降解類:如紙制品(含紙漿模塑型、紙板涂膜型)、食用粉模塑型、植物纖維模塑型等;2、光/生物降解性材料類:光/生物降解塑料(非發泡)型,如光生物降解PP類;3、易于回收利用材料類:如聚丙烯類(PP)、高抗沖聚苯乙烯類(HIPS)、雙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天然無機礦物填充聚丙烯復合材料制品等。也就是說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僅僅是一次性塑料餐具中的一個種類。禁止的是一次性發泡餐具,而不是完全禁止一次性塑料餐具,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是允許生產和銷售的。2、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是否需要“發泡成型”?采用的發泡劑是否同樣對環境有害?發泡是使塑料產生微孔結構的過程。幾乎所有的熱固性和熱塑性塑料都能制成泡沫塑料,常的樹脂有:聚苯乙烯樹脂、聚氨酯樹脂、聚氯乙烯樹脂、聚乙烯樹脂、脲甲醛樹脂、酚醛樹脂等。發泡劑:CFC發泡劑封閉于發泡材料中,它終將散逸、進入同溫層并參與消耗臭氧層的循環。再者,HC發泡劑一旦從泡沫中釋放出來,因具有光化學活性從而促使煙霧生成。因而,需要一種采用不參與破壞環境的化學反應的發泡劑發泡生產的可降解樹脂發泡材料。可降解餐盒使用材料分兩種:一種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可降解天然材料餐盒,如紙制品、秸稈、淀粉等,可降解,也稱之為環保產品;另一種是以塑料為主要成分的可降解塑料餐盒,加入淀粉、光敏劑等物質制成(此類一次性餐盒的制造原料是可降解塑料,所謂可降解塑料就是在塑料的生產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劑,如光敏劑、淀粉等原料。這樣,可降解塑料制品在使用完,并廢棄在大自然中暴露三個月后,可由完整的形狀分解成碎片,因而至少在視覺上改善了環境。但這項技術的缺陷是,這些碎片不能繼續降解,只不過是由大片變成小片塑料,不能從根本上勝任消除白色污染的任務。發泡劑:CFC發泡劑封閉于發泡材料中,它終將散逸、進入同溫層并參與消耗臭氧層的循環。再者,HC發泡劑一旦從泡沫中釋放出來,因具有光化學活性從而促使煙霧生成。因而,需要一種采用不參與破壞環境的化學反應的發泡劑發泡生產的可降解樹脂發泡材料。目前,常用的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餐盒是需要發泡的,至于其他可降解塑料是否需要發泡,發泡劑是否污染環境,還需要更專業的解答,請在下方留言或掃描二維碼,分享您的觀點:按【姓名+公司名+職務】格式,發送備注3、如果《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中禁止生產和銷售的超薄塑料購物袋、農用地膜,一次性塑料棉簽,塑料微珠全都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是否允許生產和銷售?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您怎么看?4、可降解塑料真的環保嗎?可降解塑料中也會使用發泡劑破壞環境,此外花費大量成本和時間使用可降解塑料,但可降解塑料混雜在傳統塑料中,無法回收利用,只能用傳統方法掩埋焚燒處理,究竟該使用可降解塑料還是建設塑料閉環,采用可回收性設計,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

福建可降解泡棉廠家
系統介紹車用聚丙烯的類型,應用方向,性能要求。車用PP隨著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制造汽車的各種原材料也迅速發展和更新換代,越來越多的汽車零部件開始采用改性塑料替代金屬制件。塑料在汽車上的應用已有近50年的歷史,目前汽車用改性塑料的使用量已成為衡量汽車設計和制造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塑料飾件的大量應用,促進了汽車的減重節能,提高了汽車的美觀舒適度。PP以密度小、性價比高、具有優異的耐熱性能、耐化學藥品腐蝕性、剛性、易于成型加工和回收利用等特性在汽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來更是有把汽車內飾和外裝材料統一到PP系列材料的趨勢。由于高性能基礎樹脂的開發生產周期長、投資巨大、技術要求高,且需要高精尖的集成先進綜合技術,所以對現有PP樹脂需要進行更廣泛、更有效、更經濟、更實用的改性。聚丙烯微孔發泡延伸性、機械的強度和抗斷裂性無機填料和彈性體增韌增強改性PP主要是“三高”。是由 PP樹脂、三元乙丙橡膠(EPDM)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等增韌彈性體及滑石粉、碳酸鈣等無機填料的復合物,其主要用于汽車保險杠的注射成型,且改性PP保險杠具有成本低、質輕、易涂裝、可循環使用等優點。滑石粉填充改性PP材料具有高剛性、低熱膨脹系數和低收縮率,且其抗化學腐蝕性能強,尤其是經表面處理的滑石粉填充PP可有效改善PP的沖擊性能,提高材料的模量和熱變形溫度。玻璃纖維增強改性PP玻璃纖維增強改性PP材料尤其是LGFPP材料在汽車部件上的研究與應用(如在前端模塊、儀表板骨架、車門模塊等典型部件的應用)是多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LGFPP制品指含有長度為10~25mm的玻璃纖維改性的PP復合材料經過注塑等工藝形成的三維結構。10~25mm的長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相比普通4~7mm的短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具有更高的強度、剛度、韌性,以及尺寸穩定性好、翹曲度低等優勢。此外,LGFPP材料比短玻璃纖維增強PP(GFPP)有著更好的抗蠕變性能,即使經受100℃的高溫也不會產生明顯的蠕變。與金屬材料和熱固性復合材料相比,LG-FPP的密度低,相同部件的質量可減輕20%~50%;LGFPP能為設計人員提供更大的設計靈活性,可成型形狀復雜的部件、提高集成汽車零部件的能力、節約模具成本(一般長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注塑模具的成本約為金屬沖壓模具成本的20%)、減少能耗(長玻璃纖維增強聚合物的生產能耗僅為鋼制品的60%~80%,鋁制品的35%~50%)、簡化裝配工序。汽車部件用礦物纖維增強PP的新產品,具有強度高、熱膨脹系數低、耐高溫、阻燃性能好、低浮纖、低翹曲、低收縮 等特點。發泡改性PPPP發泡材料是通過提高PP的熔體強度,從而提高發泡倍率而制成的低密度物質,其具有質輕、耐熱、耐高溫等優點。隨著汽車輕量化的發展,選用PP發泡材料已成為汽車減重的重要途徑,目前其在汽車內飾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其中PP發泡材料在各種汽車上的使用占比為轎車占45%,卡車、工程機械車占20% ,客車、商務車占35%。汽車用PP發泡材料主要為化學微發泡材料,因為普通微發泡PP制品的表觀質量很不理想,僅適合于需要表面覆皮的高端車,不僅增加了制造成本,也限制了PP發泡材料的推廣和應用;而化學微孔發泡是以熱塑性材料為基體,化學發泡劑為氣源,通過自鎖工藝使得氣體形成超臨界狀態,注入模腔后氣體在擴散內壓的作用下,使制品中間分布著直徑從十幾到幾十微米的封閉微孔泡,且其理想的泡孔直徑應 <50μm ,但目前國內行業實際生產的微發泡PP的微泡孔直徑約為80~350μm 。對于微孔發泡主要有注塑微發泡、吹塑微發泡和擠出微發泡等,注塑微發泡適用于各種汽車內外飾件,如車身門板、尾門、風道等;擠出微發泡適用于密封條、頂棚等;吹塑微發泡適用于汽車風管等。利用微發泡技術可使PP制品的質量減少約10%~20% ,較傳統材料在部件上可實現50%的減重,注射壓力降低約30%~50% ,鎖模力降低約20% ,循環周期減少10%~15%,同時還能提高汽車的節能性,較傳統材料可實現30%的節能,并且能改善制品的翹曲變形性,使產品和模具的設計更靈活。在一些部件中,如汽車風管、風道,還可實現隔熱、降噪的效果,減少后道工序的成本。 密 度 為0.06g/cm3的輻射交聯PP高發泡片材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作為汽車車頂,可降低汽車的質量,同時其還可用于汽車的內飾件,有利于汽車的輕量化。耐刮擦PP相對于工程塑料來說,PP、橡膠改性PP、熱塑性聚烯烴和熱塑性彈性體等聚烯烴材料具有可回收、質輕、成本低的優勢,因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汽車以及其他領域,然而聚烯烴材料的耐刮擦性能明顯較差,而這一性能卻是儀表板、操控臺和門板表皮等汽車內部應用部件的關鍵性能,也是汽車外部應用部件、全地形車輛(ATVs)的重要性能之一,而且表面性能提高的聚烯烴能很好地代替金屬和工程塑料,同時還有利于涂色,因此積極尋找提高聚烯烴材料耐刮擦性能的解決方案十分重要。通過添加涂層、無機礦物和某些功能助劑可提高聚烯烴的耐刮擦性能,例如添加耐刮擦劑可制備耐刮擦汽車內飾用PP復合材料。汽車用改性PP的回收利用塑料作為一種環保材料,因其可塑性強、質輕、回收再利用率高等特性,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無論是內飾件、外飾件還是功能性結構件,都越來越多地用到了塑料。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75億輛,對應用于汽車的塑料的粉碎再回收無疑變得越來越重要,且汽車塑料的回收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前景廣闊的領域,學術界和企業在這方面都有很多的研究和實踐。

福建可降解泡棉廠家
利用化學改性非交聯法和單螺桿擠出機,采用一步法擠出工藝研制了汽車內飾用聚丙烯(PP)微發泡料。以均聚PP和共聚PP為基礎樹脂,考察了影響PP發泡的主要因素(如引發劑、發泡劑的用量、擠出溫度等)。結果表明,具有良好性能的PP微發泡專用料的配方(質量份數):均聚PP為40.00份,共聚PP為60.00份,過氧化二特丁烷為0.18份,過氧化二異丙苯為0.02份,改性劑為0.50份,碳酸鈣為0.50份,發泡劑AC為 0.40份。以其制備的微發泡片材泡孔直徑小于50μm,泡孔密度可達個/cm3。關鍵詞: 聚丙烯 微發泡 汽車內飾件 專用料 聚丙烯(PP)發泡材料具有質輕、耐高溫、綠色環保、易注射成型、成型周期短和成本低等優點。隨著汽車輕量化的發展,PP發泡材料在汽車內飾件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普通 PP發泡制品表觀質量不理想,僅適用于需表面附皮的高端車,汽車用PP發泡材料主要為質量更好的 化學微發泡材料[1-3]。化學微孔發泡材料的泡孔是直徑為十幾到數十微米,封閉微孔泡以小于50μm 為佳。目前國內行業實際生產水平大多在80~350μm,國外也只有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本工作利用化學改性非交聯法,以均聚PP和共聚PP共混物為基礎樹脂,采用一步法工藝研制出了性能符合相關指標要求的汽車內飾件用 PP 低 倍微發泡專用料,以其制備的微發泡片材泡孔直徑小于50μm,泡孔密度可達個/cm3。聚丙烯微孔發泡1 試驗部分1.1 主要原料 均聚PP(記作 PP1),熔體流動速率(MFR)為3.0g/(10min),中國石化齊魯分公司;共聚PP(記作PP2),MFR為2.0g/(10min),中國石化齊魯分公司;抗氧劑,168和1010,上海汽巴高橋化學有限公司;過氧化二特丁烷(DBP),過氧化二特丁烷(DBP),過氧化二異丙苯(DCP),二乙烯基苯,偶氮二甲酰胺(發泡劑AC),液體石蠟,江蘇強盛功能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發泡改性劑DMS-10,自制。1.2 儀器設備 RC300C型轉矩流變儀,德國HAAKE公 司;CMT450料試驗 機,天水三斯有限公司;∮25單螺桿擠出機,德國BRABENDER公司;AH-2奧林巴斯顯微鏡,日本奧林巴斯公司。1.3 試樣制備工藝 混料:將樹脂、過氧化物、改性劑、抗氧劑、成核劑和發泡劑按配比稱量,投入10L高速攪拌機,低速混合1min,高速混合2min出料,料溫不 高于50℃。擠出發泡:擠出機設置溫度180~200℃,機頭溫度195℃,距機頭30cm 處加壓輥將發泡片壓平,取樣待用。1.4 測試表征拉伸強度按照GB/T1040.3—2006測試,采用4型試樣,拉伸速度為50mm/min;彎曲強度和彎曲模量按GB/T9341—2000測試,寬度25mm;沖擊強度按GB/T1843—2008測試;表觀密度按GB/T6343—2009測試;泡孔密度按方法測試。2 結果與討論.1 引發劑的選擇以PP1/PP2質量 比2/3共混物做基礎樹脂,DBP和DCP不同配比的混合物0.2份做引發劑,測試體系的熔體強度和觀察發泡片質量,結果見表1。DBP/DCP對發泡片表面質量的影響 注:擠出口模厚度0.6mm,寬度50mm。由表1看出,DBP和DCP都能提高PP熔體強度,但片材表面和泡孔均勻性不同,隨DCP含量增加,擠出片材表面質量變差,泡孔變得不均勻;DCP雖有利于提高熔體強度,但比例不宜過大,以不超過引發劑總質量分 數20%為宜。這是由于DCP分解溫度低于PP加工溫度,擠出反應時,DCP和PP還沒有完全混合均勻就大量分解,短時間內產生大量PP自由基,導致 PP部分交聯,形成局部高強度熔體,熔體強度的不均勻性導致發泡不均勻,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以PP1/PP2質量比2/3共混物做基礎樹脂,選取 DBP/DCP質量比90/10,考察引發劑用量和發泡性能的關系,結果見圖1。1 引發劑含量與發泡性能關系由圖1可看出,隨引發劑含量增加,單位體積泡孔數量先增加后基本不變;而發泡材料表觀密度逐漸降低,因此總引發劑含量不宜低于0.15份。這是由于當引發劑含量低時,引發劑濃度不足,PP接枝率不高,熔體強度不足,難以包裹住氣體,泡孔較大,并有部分泡孔破裂,導致發泡片密度較高;隨引發劑含量增加,PP接枝程度提高,熔體強度相應增加,氣泡在膨脹過程中,泡壁不易破裂,形成致密均勻的泡孔,單位體積泡孔數量增加,材料密度下降;隨引發劑含量進一步提高,熔體強度高于氣泡膨脹的動力,使氣泡不能充分膨脹,導致發泡片密度略有提高。.2 發泡劑的選擇與用量圖2是發泡劑 AC含量與發泡材料表觀密度及其泡孔密度的關系。由看出,起初隨發泡劑AC含量的增加,發泡材料表觀密度降低,泡孔密度提高,這是由于發泡劑分解產生的氣體隨其用量增加而增加,部分未分解的發泡劑在熔體中也起了發泡成核劑的作用。但在發泡劑含量增加到0.5份時,發泡材料表觀密度反而回升,泡孔密度下降。這是由于隨發泡劑含量的進一步提高,熔體中氣體含量過多,氣泡膨脹加劇,導致部分泡孔破裂合并,氣體溢出,于是發泡材料表觀密度又提高,泡孔密度下降。由還可看出,發泡劑的合適用量為0.3~0.5份。